如关于晋祠。一是北魏晚期,郦道元《水经注》(书成于AD527以前)记载:“晋水出晋阳县西悬壅山……昔智伯之遏晋水以灌晋阳……后人踵其遗迹,蓄以为沼,沼西际山枕水,有唐叔虞祠。北侧有凉堂,结飞梁于水上,左右杂树交阴,希见曦景,至有淫朋密友,羁游宦子,莫不寻梁契集,用相娱慰,於晋川之中,最为胜处。”由上述记载可知,晋祠泉水及人工湖、水上建筑等,是当时公众游览休闲的一处景点,类似于今天的公园。二是东魏及北齐时期。《北齐书.神武帝纪》:“(东魏)武定三年(AD545年),神武(即高欢)请于并州置晋阳宫”;晋阳宫内有“大液池亭子,九曲池”。后北齐建都于邺(今河南磁县南),但高欢因山西为其发祥地及根据地,故以并州(今太原晋源区)为别都。文宣帝高洋天保中(AD550—AD557)在晋阳“大起楼观,穿筑池塘,飞桥跨水。自(高)洋以下,皆游集焉。至今为北都(即晋阳)之胜”(《姚最序性纪》)。北齐各代君主都经常来往于邺、并之间,或常住晋阳宫(AD545—AD577)。后主高纬AD569年又在晋祠建大崇皇寺。三是唐、北宋、明、清时期。唐太宗李世民(AD627—A649D)将北齐所见大崇皇寺仍改名晋祠,“亲制碑文”、“宋天圣间封汾东王。明改称唐叔虞祠。祠中雅有台池,邦人岁时行乐焉。”(《山西志辑要·卷一·太原县》)可见,自唐、宋至明、清,晋祠始终是太原的游览胜地。晋祠三泉的水从洞中汩汩流出,千年不息,昼夜不舍,世代为人类造福。早在公元前453年的战国时代,晋祠泉前已修建渠道,使用泉水浇田。经历代人民的不断修缮,到宋时,晋祠一带已呈现出“千家灌禾稻,满目江南田”的景象。
如关于柳溪。北宋灭北汉以后,移晋阳到汾东今太原城区。据《寰宇通志》卷七十八、万历《太原府志》卷八、《续资治通鉴》卷三十六记载:天圣三年(AD1025),并州知府陈尧佐为了防阻汾河洪水泛滥,在汾河东岸筑长堤,并引汾水潴成周围五里的湖泊;堤旁湖畔,种柳树数万株,命名“柳溪”,供游人憩息。到了明代,柳溪之旁,还建有彤霞阁、四照亭、水心亭等亭台楼阁,这一水利工程,不但造福人民,而且还成为太原一大景观。又据清代乾隆四十五年修纂的《山西志辑要·卷一·太原府·阳曲县》记载:“柳溪,县西一里汾堤之东,宋陈尧佐知并州,因汾屡涨,筑堤周围五里,引汾水注之,植柳万株,中有沃华堂、芙蓉洲,堤上有彤霞阁,为郡人游观之地。久圯于水,断碑尚在。”当时,城市中有柳溪,东、西两侧山上则是一派翠柏苍槐,荫翳葱茏,争妍竞秀,吸引着四方游人,这一繁荣景象引出了宋、元时期著名的民间谚语———“花花真定府,锦绣太原城”。真定府,即今河北正定市,在石家庄崛起以前,正定市千百年间一直是华北大平原中部最富饶最繁华的大都会。人们之所以将“锦绣太原城”与“花花真定府”联句,说明正定和太原这两个地理上处在一条东西平行线上的大都会,在当时已经驰名天下。
二、太原水系衰败原因分析和现实困境
经过历代城市建设,太原城中山坡平为街巷,但地势仍东高西低。每遇有暴雨冲刷,汾水便会泛滥。据1935年出版的《太原指南》记载,到民国年间,太原城中仍有数处水泊,如:文瀛湖(今儿童公园);南海子;西海五;鱼池;饮马河;西泽河;黑龙潭;新南海(即今迎泽公园);后小河等。此后,随着近代工业的兴盛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,太原水系逐渐萎缩衰败。对于城市水网的衰败,一般都归结为近代以后的陆路发展和城市生活节奏加快。对于太原这一具体城市而言,还应结合其自然地理环境、历史文化以及社会制度变迁、人口增长等因素作具体分析。
1.气候条件的制约
历史上许多城镇都是结合河湖水系自然形成的,穿太原城而过的汾河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基本上成为排污通道,城区内虎峪河、南沙河等13条水道也逐渐干涸萎缩,这与当地的气候条件以及日渐干旱的变化是分不开的。太原市地处大陆内部,距东海岸线较远,属于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类型。按水资源条件分类属于我国干旱半干旱区,年平均降水量为420mm~457mm,比山西全省平均年降水量518mm低61mm~98mm。总降水量分布由南向北逐渐减少。1970年以后,降水量逐渐降低,1991年到2000年,年降水量仅428mm。另据太原市1916—2000年气温资料,1985年以来太原市的年和冬季平均气温均呈上升趋势,各季的平均气温在20世纪末都处在上升阶段。[3]气温的持续升高以及降水量的减少带来水资源的匮乏。地表水日渐干涸,汾河兰村以下断面非汛期基本没有流量;地下水储量也大幅减少,兰村水源地地下水位以每年1m左右的速度下降。
文章来源:《现代城市研究》 网址: http://www.xdcsyjzzs.cn/zonghexinwen/2022/0110/1454.html
现代城市研究投稿 | 现代城市研究编辑部| 现代城市研究版面费 | 现代城市研究论文发表 | 现代城市研究最新目录
Copyright © 2021 《现代城市研究》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
投稿电话: 投稿邮箱: